咸政发〔201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5〕52号),加快推进智慧咸宁建设,打造我市未来经济竞争新优势,改善民生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现就加快推进智慧咸宁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慧化发展为主导,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基础,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政务协同、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开创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奠定基础,为建设鄂南强市、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推动智慧咸宁项目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同时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和绩效考核,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咸宁建设发展新模式。
2.统筹推进,协同共享。加强智慧咸宁顶层设计、规划布局、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统筹谋划,促进系统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制定各类标准规范,确保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规范统一,促进社会大合作、系统大集成、数据大开放、业务大协同,防止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
3.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高效配置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信息化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4.以人为本,惠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智慧咸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为牵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信息化、智慧化,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提供多样化服务,切实增强智慧咸宁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咸宁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力争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宽带中国示范区、绿色新产业集聚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区。
宽带中国示范区。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落实光纤到户两项国家标准,统一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光纤网络、无线网络的推广普及与优化提升,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68万户,其中光纤到户(FTTH)用户达到48万户,实现行政村光纤村村通。宽带市际出口1T以上,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具备100M、20M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3G、4G总用户达到200万户以上。
绿色新产业集聚区。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势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的产业发展业态。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模式在重点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超过2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突破80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与内容服务、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为主体的信息经济快速发展,规模突破2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50亿元。
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建立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全市电子政务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网上办理流程全覆盖。移动政务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成一批智慧民生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平台,形成一批重点领域大数据开放平台,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一批智慧化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信息网络强基工程。
顺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率先实现武汉咸宁通信同城。夯实智慧咸宁建设基础和支撑,为咸宁智慧应用提供通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1.光网咸宁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落实光纤到户两项国家标准,加快城市建设中新建区域宽带共享接入网络部署和已建区域“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推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工业园区等单位实施光纤接入,提高接入速率,全面实现光纤到企入户、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项目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国内一流的高性能光纤网络。
2.无线咸宁建设。发展高速移动互联网,推进城乡网络完善项目建设,加快4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移动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无线网络(WiFi)建设与运营,提高市、县、重点乡镇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鼓励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优先推动政府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应用示范。
3.三网融合普及。创新业务融合模式,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骨干网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网建设,推进全市广电网络双向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广播电视向全媒体转型。加快“幸福新农村IPTV”惠民服务平台、广电智能OTT电视的推广,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建设绿色新产业体系。
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应用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高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绿色新产业聚集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
1.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交易、农村信息服务三大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的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养新型农民。完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各方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构建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认定,稳步推进企业、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加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作推进力度。推进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以点带面推动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推广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加快生产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工艺流程再造、供应链协同、基础数据共享,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鼓励工程机械、应急装备、机电等行业生产企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运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远程主动运维服务,延长产品服务链条,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产品智能化。发展绿色制造,鼓励我市工业企业应用省级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示范项目,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工作,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发展物流配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网络化服务,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实施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统筹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专业物流和供应链物流信息化改造,增强面向工业、农业和居民消费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加快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软件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发展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体育娱乐等服务领域的信息服务网站、平台,推动生活性服务实现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结合。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网络零售和网络购物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
4.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各类中小型专业化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丰富优化“互联网+”生态环境。
(三)建设智慧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协同应用,建设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平台,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1.创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平台。全面实施《咸宁市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加快建设云政务服务、网上执法、网上审批、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监督等“五大系统”,实现全市政府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预审与全流程效能监督。深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集成相关部门业务应用和数据服务系统。加强移动政务应用,发展移动执法和政务服务设备,完善移动政务服务,构建智慧化的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体系。
2.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强化信息技术在社会综合治安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监控、安全生产智能监管、应急管理、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示范应用,提高精准化管理水平。做强做实咸宁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平台,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对通信、电力、燃气、供排水等管网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人、车、物、路等社会治理要素的智慧管控,促进管控信息的跨区域共享应用。
3.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政府内部信息交换与共享,打破信息的区域封锁和部门分割,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序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信用信息,支持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提供增值服务。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构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形成政府信息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门户网站(平台),提供网上数据开放服务。落实江南娱乐公司简介 和企业信息公示等相关规定,制定信息资源的开放管理办法,建立信息资源开发责任和权力清单机制。
(四)建设智慧化民生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优势,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
1.创新公共服务。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构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解决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就业、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一站式”、“一体化”互联网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丰富民生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服务创新,发展新型智慧民生服务。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和创新公益性和增值性应用服务,发展智慧家庭、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体育、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生活类信息服务,培育信息服务市场,推进信息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化,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智慧社区推广工程,整合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完善水、电、气等公共事业类信息服务,打造集家居安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为一体的智慧社区。
3.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全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行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空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类应用平台建设,优先推进居民需求迫切的民生服务领域智慧化项目建设,促进系统大集成和业务大融合,提升民生服务业务集成化和服务一体化水平。
(五)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1.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我市信息安全管理、防护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智能化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监控体系、信任体系和应急体系。
2.加强关键信息设施安全防护。加大政务、银行、证券、通信等重要信息系统和电力、水利、交通、广播电视等重要领域工控设备的安全防护投入,确保要害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完善大数据、移动互联、电子认证等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稳步推进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软硬件装备的安全可靠替代。
3.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进一步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使用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大力培育信息安全自主品牌和骨干企业,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长任组长的智慧咸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加强智慧咸宁的统筹推进和顶层设计,建立推进工作机制,将智慧咸宁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工作考核和督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各县(市、区)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科学、有序、务实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信息化持续投入保障机制。设立10亿元的智慧咸宁建设基金,将财政资金作为智慧咸宁建设基金的种子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创新信息化项目投资收益机制,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支持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形成风险投资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互补充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信息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省政府“将信息服务企业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将信息服务企业宽带支出纳入‘营改增’抵扣范围”等相关政策。
(三)推动智慧项目建设。建立智慧咸宁信息化项目审核与管理机制,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重大信息化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从源头上制止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全面梳理全市信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项目成果高效应用。
(四)加快推广应用。围绕信息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多层次应用试点示范推广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在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和两化融合等领域对信息服务的采购力度。定期举办优秀成果展示会和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光纤入户、幸福新农村、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等成效显著的示范项目。加大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和宣贯力度,提升标准实施效果。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提升信息开发对应用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强化人才保障。成立智慧咸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咨询委员会委员,提升智慧咸宁建设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人才培训、考核、选拔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智慧产业优势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务中心。
咸宁市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8日